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礼器 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7号墓出土 高4.4厘米 《周礼》上说: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宗教用具。学者认为,玉琮的功能远远超出了祭祀土地。玉琮通过很小的体积,把中国上古时期的世界观包括在其中。琮的内圆外方表示天和地,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即天梯。在绝大部分琮上有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冠饰 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瑶山7号墓出土 高4.8厘米、宽8.5厘米 这件玉饰有三个叉,左右两叉各刻有头戴羽冠的神人形象,中叉有竖向直孔一个,出土时中叉紧连一根长玉管。山形玉饰的出土位置在死者的头部,且与成组的锥形玉饰相邻或叠压。7号墓的主人拥有玉钺和玉琮,是一位集军事权力和宗教权力于一身的显贵人物,他把山形玉饰戴在头上显示他与众不同的尊...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马家窑文化 绘画用具 1953年甘肃省兰州市出土 高6.5厘米 盒中间有一隔断,人们用它可同时调制出两种颜色的颜料。根据当时陶器上绘出的图案,还能推测当时已有用鸟羽、兽毛或植物纤维捆扎而成的原始毛笔。
清 文具 长24.8厘米 此笔管瓷质中空,施粉彩釉,描金云龙纹,下端装紫毫笔头,上端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笔为文房四宝之一。文房指书房、画室,四宝指笔、墨、纸、砚四种书画工具。清代文房四宝的制作工艺有很高的水平,其名品、精品堪称为高雅的工艺品,有的在当时价值连城。如制墨名家程一卿所制的墨,就有“海内宝一卿墨者,黄金不啻也”的说法。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仰韶文化 绘画用具 河南省陕县庙底沟出土 颜料块可能为赤铁矿,可直接用颜料块在研磨盘上研磨出颜料,此石研磨盘上依然留有颜料的痕迹。这时期的人们擅长在陶器上作画,庙底沟就出土了许多绘有鲜艳花瓣图案的陶器。这类工具有的是在窑址出土,表明它们是用来绘制陶器图案的。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河南龙山文化 1955年河南省郑州市出土 高13.9厘米 陶杯表面以较为均等的瓜棱凸起为装饰,反映出当时已有了等分的概念和处理等分的方法。从这件陶杯的子母口看,原来还应有盖。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陕西龙山文化 制陶工具 1955年陕西西安斗门出土 长19厘米,直径5厘米 这件陶模是用来制作陶器袋足的模具,一端为较粗的锥柱形,用以制作空足泥坯,另一端为稍细的圆管形,其上有小圆孔,用以连接木制手柄。 用模具制作陶器是一种很古老的制陶工艺,老官台文化(约公元前6000年-前5000年)、汤家岗文化(约公元前4800年-前4300年)等新石器时...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红山文化 1986年征集 高14.8厘米 此箍形玉器以青色玉料制成,呈椭圆中空的筒状。顶部较大,作斜口形式。底部略小,口部平直。器壁较薄,口部边缘尤显锋利。 箍形玉器过去多为传世品,因用途不明一度被称为“玉护臂”或“马蹄形器”等。考古发现证明此类玉器只在红山文化的中心大墓或高等级墓葬中存在。它们多位于男性墓主的头部下方,有的器物口部还有两个小孔可以系...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马家窑文化 水器 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 此彩陶盆呈橙红色。上腹部弧形,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头上都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马家窑文化 1986年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乐山坪出土 长36.9厘米,大口径29.2厘米,小口径9.3厘米 此彩陶鼓呈漏斗形。粗端呈喇叭口状,口沿外侧分布一周鹰嘴形的倒钩。另一端形似罐状,口部朝向外侧,通过鼓身中部的圆筒与粗端的喇叭口相贯通。粗细两端对应位置各有一个扁桥形器耳,穿绳后可以携带和悬挂,也可以背挎在人身上进行表演。彩陶鼓属于单面鼓,使用时敲击粗端...
汉 东汉 明器 1979年四川省峨眉县双福乡出土 长81厘米、宽48厘米、高11厘米 这件浮雕石田塘模型,一侧凿出两块水田,一块田里积有堆肥,另一块田里两个农夫正俯身劳作;另一侧凿出水塘,塘中置一小船,还有鳖、青蛙、田螺、莲蓬等。这就是汉代的陂池稻田模型。广泛利用小型陂池水塘,是汉代水利工程的一种类型。这种陂池水塘既可以蓄水灌田,又可以养鱼栽莲,可以同时发展多种农业生产。汉...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1987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出土 长7.1厘米 良渚文化以精美的玉器著称,常见的玉器种类有珠、管、坠、玦、璜、瑗、镯、璧、琮等,这些玉器多出于墓葬。根据《周礼》中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璧琮以敛尸”之说,考古学家把这类墓葬称为“玉敛葬”。这件玉饰制作得相当精致、完美,代表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出土 长10.3厘米 良渚文化以精美的玉器著称,常见的玉器种类有珠、管、坠、玦、璜、瑗、镯、璧、琮等,这些玉器多出于墓葬。根据《周礼》中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璧琮以敛尸”之说,考古学家把这类墓葬称为“玉敛葬”。这件玉饰制作得相当精致、完美,代表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红山文化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出土 高26厘米 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塑,或为彩绘,或为雕塑。关于龙的原型,研究者们提出过各种假说,如蛇、鳄鱼、蜥蜴、鱼、鲵、马、牛、猪、鹿、熊、虎、蚕、蛴...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红山文化 辽宁朝阳牛河梁出土 高7.2厘米、宽5.2厘米 卷龙是红山文化标志玉器之一。龙身圆形,额头隆起,吻部前凸。除头顶的三角形大耳,大眼睛以及吻部的多道皱纹由比较简洁的线刻划外,光素无纹饰。首尾之间有横向窄缺口,或连或断,或为一道不明显的划纹。颈背部对穿一小孔,可穿系佩挂。在红山文化大墓中,卷龙多位于墓主的身躯上面,可能穿绳佩于胸前,应是当时的一种礼仪...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